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昌黎宊围桃树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昌黎宊围桃树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皇太极五次南侵大明为了什么?是不是因为袁崇焕干掉了毛文龙?
当然是来中原抢钱抢粮抢女人抢青状了呗,总不可能是来观光旅游的,来中原抢劫即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又能削弱大明的实力,简直不要太划算。至于是不是和袁大炮干掉毛文龙有关,当然啦,自打毛文龙死后,皇太极就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有事没事就入关抢一波,也可以去打打朝鲜,不要太容易好不好。
皇太极五次南侵大明,就是当强盗来劫掠的,和袁崇焕除掉毛文龙没有半点关系。反而,他巴不得毛文龙早点死呢!
毛文龙死之前担任皮岛总兵。皮岛在哪里?鸭绿江朝鲜境内。满清占据辽东,因为渤海的缘故,朝鲜和大明各占一角,这就形成了一个夹击之势。毛文龙占据皮岛,就是给满清添乱的,不让他们全力进攻大明。
皇太极时代,大明军力弱,但国家大啊!而且还有各种火器。清军直接硬碰硬,讨不得半点便宜。所以,在辽东打了那么多年,连山海关的边都没摸着。但当时大明因为缺钱,长城各处残破不堪,多年未修,可以从很多地方进入大明。而恰好满清有骑兵,便从这些地方偷入大明腹地。抢钱,抢人,抢一切东西。
皇太极进来之后,发现中原的明军弱的不敢想象,面对少量清军都不敢攻击。而且,他们要比辽东的百姓要富裕的多,每次入塞都能得到大量财物。所以,皇太极抢掠上瘾,多次入塞。另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是,大明很大,现在内忧外患,容易打。不趁这个机会,不断进攻大明,使他衰弱。等他恢复过来,惨的就是满清了。而且皇太极雄心勃勃,一直想进入中原,称霸天下,攻打明朝是他的既定目标。
袁崇焕比较愚蠢,除掉了毛文龙,却没找到合适的人来替代他。最后的结果是皮岛各部发生内乱,有些直接投靠了皇太极,反而让满清入塞免除了后顾之忧。
如果毛文龙不死,皇太极不可能那么多次轻松入塞,或许局面会大大不同。从这点,皇太极应该感谢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相信有不少人认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是致使皇太极南下侵略大明的重要原因。毛文龙被杀,等同于将埋藏在皇太极后方的一颗“定时***”完全拆除了。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才敢肆无忌惮、一次又一次的南下侵略大明。而毛文龙的被杀也被认为是袁崇焕最终被崇祯皇帝凌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姑且不讨论袁崇焕之死是否跟擅杀毛文龙有关,但毛文龙之死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皇太极南下的决策,但绝不是主要因素。皇太极五次南侵大明最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后金(大清)***的生存问题,其次是因为当时大明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大清有取而代之的机会。
小冰河时期的特殊自然灾害对大清造成巨大影响。
很多人将明朝的覆灭归结于明朝小冰河时期特殊的自然灾害。因为极端的天气让以农业经济社会的大明朝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
“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山间蓬草而食,……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坠而死。”
连年的旱灾让老百姓们颗粒无收,饥荒遍地。底层百姓的生活无以为继,随之而来的就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起义,而大明王朝也因为内部的叛乱最终亡国。
可是,受到小冰河时期特殊自然灾害不仅仅是大明朝。在关外草原生活的游牧民族***—后金(大清)同样深受影响,甚至后果更加严重。游牧民族对于草场的依赖性极高,而连年的自然灾害让草场快速退化,最终导致后金(大清)***的生存空间急剧压缩。没有足够的生存环境,南下扩张成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唯一选择。
大明已岌岌可危,大清有机可乘。
随着崇祯皇帝诛杀袁崇焕,唯一可以镇守边关、阻止皇太极南下的重要大将不复存在,相当于大明内部帮皇太极解决了一道难题。而愈演愈烈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将整个大明朝内部搅得天翻地覆。大明王朝的内部斗争消耗巨大,让盘踞在关外的大清皇太极看到了逐鹿中原的曙光。大明的最高决策层始终不能统一意见,同时对农民起义军和大清八旗子弟兵“双线用兵”,两头来回奔波折腾,生生将大明这条破船给拖垮。
本就因为党派斗争而使得朝政***严重的大明朝风雨飘零。加上“双线作战”的错误战略方针,大明朝的破灭已经近在眼前。随着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卢象升战死,孙承宗殉国,能够阻止皇太极南下扩张的人只剩下孙传庭与吴三桂。大明的实力越来越弱,而可以阻挡皇太极的对手越来越少,此时的皇太极面临着南下侵略最好的时机。
所以说,毛文龙的死只不过是减少了后金(大清)南下侵略大明的一些顾虑。如果说小冰河时期的特殊自然灾害是客观原因,那么面对可以将大明取而代之的机会就是主观原因。基于后金(大清)面临的生存环境以及整个天下局势转变,皇太极南下侵略大明是必然的结果。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回答。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
司马懿指挥的灭辽东公孙氏***的战役,有何可圈可点之处?
司马懿攻其必救歼灭辽东公孙***
孙子兵法中说:我想战,可对方深沟高垒,就是不跟我战,我们有什么办法?唯有一条,就是攻其必救,攻其必救是为了让敌方应战,已方可以围城打援。
曹魏祁山之争刚刚偃旗息鼓,魏明帝曹睿对司马懿等文臣武加官晋爵之时,传来了公孙渊谋反的军情。辽东太守公孙渊称雄一方,自立为燕王,改年号绍汉,联络东吴,侵扰北方。边官报知魏主曹睿,曹睿决计派司马懿率马步军4万前去平定辽东。司马懿根据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和平叛路途遥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千里之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的作战***,得到曹睿的批准。
当司马懿到达辽东以后,发现公孙渊令卑衍、杨祚二将率重兵屯于辽隧,而且是“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甚是严密”,企图依托良好的阵地,持久坚守,拖垮远道而来的魏军兵马。但司马懿非常人可比,他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也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决心绕过敌人防御的硬壳,向敌方防御空虚的纵深穿插。书中描写了司马懿这一用兵过程,当司马懿得知对方的部署情况时,笑着说:“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兵耳。我料贼众大半在此,其巢穴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于是勒兵从小路向襄平进发。
卑衍与杨祚商议说:“若魏兵来攻,休与交战。彼千里而来,粮草不继,难以持久,粮尽必退;待他退时,然后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可擒也”这个计谋此着已被司马懿料到。二人正商议间,忽报:“魏兵往南去了。”卑衍大惊说:“彼知吾襄平军少,去袭老营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处无益矣。”遂拔寨随后而起。早有探马飞报司马懿。懿笑说:“中吾计矣!”乃令夏侯霸、夏侯威,各引一军伏于辽水之滨:“如辽兵到,两下齐出。”二人受计而往。
早望见卑衍、杨祚引兵前来。一声炮响,两边鼓噪摇旗:左有夏侯霸、右有夏侯威,一齐杀出。卑、杨二人,无心恋战,夺路而走;奔至首山,正逢公孙渊兵到,合兵一处,回马再与魏兵交战。卑衍出马骂说:“贼将休使诡计!汝敢出战否?”夏侯霸纵马挥刀来迎。战不数合,被夏侯霸一刀斩卑衍于马下,辽兵大乱。霸驱兵掩杀,公孙渊引败兵奔入襄平城去,闭门坚守不出。魏兵四面围合。
结果,魏军于辽河之滨巧妙设伏,歼灭了辽燧的叛军主力,使敌方完全处于了被动地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昌黎宊围桃树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昌黎宊围桃树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