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桃树苗叶收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桃树苗叶收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董卓为什么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在很多人印象中,董卓废掉汉少帝,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个决定,因为这间接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但其实呢,在当时的背景下,董卓必须废掉汉少帝,否则他就无法真正取得帝国执政官的地位。
因为,汉少帝第一监护人是何太后,只要何太后在,董卓就算取得了执政官的地位,他也不是货真价实的执政官。因为士大夫集团可以通过支持何太后的方式,让董卓无法成为圣旨的合法代言人。
关键是,当时的汉少帝已经14岁,这个年龄虽然比较小,但基本已经懂事,至少这种年龄的皇帝,如果亲口说出圣旨,亲笔写出圣旨,谁也不敢说它没有合法性。
尤其是,当众多大佬都愿意承认它的合法性时,董卓就更无法自己擅自去颁发圣旨。 只要董卓无法擅自去颁发圣旨,那不利于董卓的圣旨,就有可能源源不断被颁布出来。在当时背景下,士大夫集团围剿董卓的棋子实在太多。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反对董卓的人,颁布一系列对董卓不利的人事命令,就可以把董卓取得的优势渐渐打破。
最简单而言,如果圣旨在提升董卓中央***的权力同时,却让皇甫嵩、盖勋等人接管董卓在凉州的军***力,而以他们的军事实力、资历和地位,再拿着皇帝的圣旨,去接管董卓的军队,应该不存在太大的难度。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那董卓就有可能进退失据。
再比如,如果圣旨在提升董卓行***力的同时,却让吕布等人接管董卓在中央***的军事权力。董卓与吕布的合作关系,当时就有可能出现分裂的可能。因为,以吕布那种如虎如狼的个性,愿意接受这种人事命令的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如果到时董卓接受吕布取代他军界地位的事实,他的实力就会明显削弱;如果董卓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在众多大佬的支持下,吕布会不会火并他呢?这实在难说的很。
董卓废少立献帝对他来说利大于弊
三国演义中写到: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董卓在救驾的时候发现陈留王刘协聪慧善言,既然董卓想称霸京师,那为何不扶持比较愚钝的刘辩而选择废帝,立一个较之聪明的刘协呢?
首先汉室衰弱,在历经黄巾之乱和十常侍之乱后,皇权已经衰弱到一定程度了,特别是在重新设置刺史州牧之后,群雄格局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大汉皇帝这时候只是一面旗帜,正统的旗帜,谁抢到了谁就能号令天下,而当时护卫皇权的大将军何进以及宦官都死了,对于当时拥兵十数万的董卓而言,谁当皇帝其实都一样,没有兵权,皇帝只能是一傀儡,翻不起多大浪花,所以董卓有恃无恐。
二,外戚和宦官死后,皇帝也稳住了,当时外庭就要开始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对于董卓而言,阻止其称霸京师的主要阻力大概有两部分人,一是三公级别的文官,这类人威望极高,门生遍天下,杀了就成为公敌,不杀又要遭到种种制约。二是有兵权的武官,像丁原,袁绍等,特别是袁绍,曹操等人,他们在剪除宦官护卫皇权的时候立下大功,没有正当的理由加以迫害,而这些人又掌有兵权,成为文官的保护伞。但是如果把皇帝废掉了,这些武官护卫汉帝刘辩的功劳便被极大的削弱了,而董卓则成了新君的最大功臣,当时董卓新入洛阳,很多人不服,他个人也没有什么威望,废帝立新可以极大的增加他的威望,最大的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三,刘协是董太后所养,董太后与董卓是远亲,而少帝则是何后所出,何后又有摄政的权利,也是董卓称霸京师的一个极大的阻碍,所以后来董卓毒死何后。还有就是其实和聪明人合作也比较好,刘协聪明,所以更明白自身的处境,不会去跟董卓抬杠,而且刘协更加年幼,才9岁,没有主政的能力,董卓可以以外戚的身份名正言顺的把持朝政。
四,李儒曰:“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当时不服董卓者极多,董卓废帝的行为会***到这一部分人,董卓便可以从这些人的反映中找出不服者,直接杀掉。丁原反对,死了。尚书丁管不服,死了。卢植反对,被罢官,如果不是蔡邕,也是死。袁绍不服,董卓也是拔剑想杀他,后来也是跑出京城。因此,董卓废帝之事对他而言好处颇多,也有一部分是形式所迫,如果董卓不废帝,则何后秉政,对于手下有十数万军队的董卓而言,他自然而然的就成为眼中钉,何后必定要联结党人加害于他。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废掉大的,立上小的,是方便自己摄政,皇帝聪明不聪明已经没有关系,只要是年纪足够小,那么大臣的权力就可以更大一些,执政时间可以更长一点,这样董卓就有足够的时间控制朝廷,所以董卓以少年献帝聪明为由,废长立幼历史上立小皇帝,也基本都是这个原因。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汉少帝执政时期,大将军何进、袁绍等外戚势力,为了争夺皇权,准备铲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援引外部势力董卓入京,协助自己剿灭宦官。董卓早有入京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借口,接到何进邀请董卓“勤王”的诏书后,
立即展开了自己行动!等到董卓入京的时候,没想到何进已经被杀,袁绍把宫中的“十常侍”也铲除干净了。董卓依靠自己的西凉兵马,控制朝廷,白捡了一个掌控朝政的机会!
虽然董卓用西凉兵马控制了朝廷,控制了权力中枢,但是大汉天下,还是汉朝的天下,董卓要成为皇帝,控制天下,他必须逐步取代大汉天下,才能给自己的登基做好铺垫!董卓来到京城的时候,汉少帝已经16岁,作为大汉天下继承人,他已经具备掌控国家的能力,董卓作为汉朝的大臣,按照***必须将权力归还给皇帝,要不然天下人心不服。
董卓是一个***湖,他经历了汉桓帝时期外戚势力和宦官集团的争斗,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他,只有武装(兵马)是解决不利问题的,只有天下人心得信服,才能确保他的登基时合法,任何武装在权力面前都是不重要的,如:大将军何进拥有天下兵马,还不是被宦官轻松杀掉了吗?
因此,他要登基第一步,必须先把汉少帝废掉,把这个挡在自己登基路上的绊脚石,搬走,才能给自己留下征服天下的时间!
立汉献帝刘协有什么好处呢?此时刘协是一个藩王,同时呢他仅有9岁,距离可以掌控国家还有5、6年,在汉献帝刘协长大的过程中,董卓可以掌控天下,利用国家权力可以扫平一切反对自己的势力!
汉少帝的舅舅何进、母亲何皇后,两人内斗,导致了宦官杀了何进,袁绍杀了“十常侍”,这两股势力的关键点是——汉少帝的母亲何皇后。
董卓死后是被点了天灯的。他脑满肠肥。天灯燃烧几天几夜大快人心。不是罪大恶极的人不会受如此惩罚。毕竟夜宿龙床。行皇帝废立事,***人怨还是有的。
正史里都说天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似乎这也是董卓咎由自取的铁证了。那么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董卓这事办的似乎更是不对了。
汉献帝做了30多年的傀儡,完全把老刘家的脸都丢光了。所以董卓立了这么个废物皇帝,董卓肯定更不是个好东西。这更是成为铁板钉钉的事了。
真相真的不是这样的。
何皇后是正妻,皇子刘辩是嫡子,那立刘辩为太子是应该的。但是,汉灵帝觉得刘辩这个孩子“轻佻无威仪”,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于是他就想立刘协为太子,这就涉及到了废长立幼。
汉灵帝就把这个遗愿告诉他的心腹宦官——蹇硕,想让蹇硕立刘协为太子。
但是刘辩不但嫡子,他舅舅还是何进还是大将军,蹇硕也犯难了——想遵从先帝遗志但是别个不同意。怎么办?
于是这个帝位之争便开始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桃树苗叶收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桃树苗叶收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