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宜昌当阳桃树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宜昌当阳桃树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正史而论,刘备称帝前后有哪些变化?
刘备因为有兄弟、有诸葛亮,以仁义为本,所以才有蜀国而后称帝,后来也是因为兄弟情义搞垮了蜀国,遗憾的是,称帝后他固执己见、乾纲独断,不再信任诸葛亮,才导致蜀国没落。
刘备这个人在我印象中一直都不是什么正面人物。甚至我认为,三国时期的伪君子中,刘备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东汉从董卓乱汉开始,几乎所有的世家大族和皇亲国戚都开始趁乱而起想要取汉而代之。他们所有人都把自己的野心展现的淋漓尽致。此时出现了两个异类,一个是曹操,一个是刘备。他们都想要匡扶汉室。曹操在关东联军讨董失败后,他深知汉室已经无可挽救了。他也不愿意给汉室陪葬。因此也走上了取代汉室的道理。而刘备呢?明明是个野心家,但苦于势不如人。所以刘备只能慢慢发展,一面挖汉朝的墙角,一面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伪君子的形象算是彻底立住了。
吕布临死前怒骂刘备,说他这个大耳贼最不能信任。能让吕布这种人品差到极点的人都看不上的刘备。你说他的人品能好到哪去。再有当初曹操大军南下之时,刘备仓皇逃窜。在此期间刘备是裹挟着百姓一起逃亡的。按刘备的话说那就是百姓舍不得他,要和他一起走。咱们且不论百姓是否真的是舍不得刘备,要和刘备一起走。就说说这个过程的危险系数吧。刘备当时明知道自己被曹操大军追击。本身他就跑不过曹操的虎豹骑,结果他还拖家带口的把百姓都带上了。刘备难道不知道这样就拖慢自己的脚步吗?刘备当然知道,他带着百姓逃亡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拿这些百姓当炮灰,拖住曹军追击的脚步。顺带再黑一下曹操。说曹操肆意***百姓。这种两面三刀的伪君子性格,就是刘备的真实性格。
刘备称帝前后有哪些变化?这变化就更大了。刘备称帝之前,他给自己设立的形象就是勤政爱民,积极***纳臣子的建议。但称帝后呢?就从刘备对东吴发动战争这件事来看,刘备显然当上皇帝后就听不进意见了。虽然我很理解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但刘备的做事风格我还是不太认同。本身动物就是盟友,对盟友宣战这种事大家肯定要商量一下。结果呢?刘备根本不和你商量,谁同意攻打东吴就和我一起去,不同意的就留着守家。诸葛亮和赵云就因此被留在家中。赵云还受到了刘备的斥责。但事实上证明刘备是错误的。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要不是赵云救援及时,刘备自己都得当东吴的俘虏。可见刘备我当上皇帝后刚愎自用有多么可怕。
再有就是刘备在没当上皇帝前,刘备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忠于汉室,忠于汉献帝的忠臣形象。但事实上这都是***象。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后,刘备连打听一下汉献帝是死是活这么简单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他着急的就要称帝自立。结果刘巴、费诗、雍茂三人认为,刘备应该暂缓称帝。一方面先打听清楚事情虚实。另一方面刘备一直以来都以匡扶汉室来标榜自己。如此急切的称帝会落人口实。但刘备对于臣子的忠心进言是怎么做的?此时他也不在伪装虚心纳谏了。对三人一杀一贬一隐退。从这里就足见刘备此人的本性。刘备称帝前后的对比也是天差地别的。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个***人物,也是饱受大家的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他坚持不懈,不畏失败的精神值得后人去学习。无论他之前经历过什么挫折,无论他之前经历过什么困难环境,但是他始终都在为匡扶汉室的目标努力并且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可是刘备当年有一个做法其实是需要值得仔细探讨的,那就是他称帝到底是对是错?在刘备称帝之前的十年,他的人生已经踏上了走向辉煌大门的道路。
卧龙凤雏
在文臣上,他不仅得到了卧龙诸葛亮,还得到了凤雏庞统,当时有一句儿歌盛行,那便是“卧龙凤雏,得一则可得天下”。然而事情正像这句儿歌一样的发展,刘备在有卧龙凤雏的辅佐后很快便得到了天下第一大州益州,而且是没有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获取的。在武将上,蜀国五虎上将的威名名震天下,关羽张飞两人之勇皆可匹敌吕布,马超之勇更是吓得曹操割须弃袍,黄忠虽然年过六旬,但是百步穿杨的能力依然箭无虚发,赵云则一身是胆,不畏天下任何战将。
人生的最低谷
除了这些人,刘备当时还有魏延,刘封,孟达等,要论武将,刘备当年的军事集团可以说是不亚于曹魏和孙吴任何一方。然而在刘备称帝之后的两年内,他仿佛是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当年的蜀国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人,而且赵云也年过五十,没有年轻时的那般勇猛。庞统,***等天下奇才的离世让诸葛亮一人孤掌难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宜昌当阳桃树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宜昌当阳桃树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