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曲沃盘桃树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曲沃盘桃树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虽只是一碗甲鱼汤,但郑灵公的玩笑开的有些过火,给自己还有国家都引来了大祸。
郑灵公姬夷是郑穆公的儿子,郑国在春秋时期,算是中原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其第一任国君姬友,也就是郑桓公,乃是周厉王的儿子,郑国的土地分布在中原地区,所以也非常繁荣富庶。郑桓公后期觉得周幽王不太靠谱,离心于诸侯,因此听从太史令建议,迁国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国、郐国献出的10座城池中,奠定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平王东迁之时,郑国与晋国都曾保卫王室,不过之后的晋国内乱不休,周王室能够依傍的也只剩下了郑国与虢国,而郑国对周王室的态度,从郑武公开始就非常蛮横,这引起平王不满,逐渐重用起虢公,最终引起周郑交质***,周天子颜面扫地。而从此之后,郑国挟周天子,以王室名义谋取私利,四处征伐,成为春秋时代的强者。
只可惜,郑国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多久,郑庄公之后,郑国连续多年内乱,经历数代的君位之争夺,郑国实力衰微大不如前,而同时期,北方的晋国渐渐趋向安定,东方的齐国已经崛起,南方的楚国不听周天子号令,自称为王,大肆兼并汉水诸姬。处于四战之地被群雄环伺,而且还无险可守的郑国,骤然间变成了诸侯相争角逐的战场。
东方的齐国还好,但最难对付的就是北部的晋国与南方的楚国,偏偏晋楚都想称雄天下,所以关系也势成水火,夹在中间的郑国依附谁都不是,所以郑国当时的外交,时而亲楚,也时而亲晋,反复无常屡屡变幻。
郑穆公晚年之时,郑国经常受到晋楚两国的攻伐,不过当时,晋楚形势有别。
由于当时郑国的处境艰难,朝堂之上也分成了亲晋派与亲楚派,彼此之间也在不断争斗。公元前606年,因为郑国参加了扈地会盟与晋国结盟,楚庄王出兵郑国,没多久郑穆公薨逝,公子夷继位,也就是郑灵公。
郑灵公在位时间很短,不到一年就被臣下所弑,被弑的原因,是因为一碗甲鱼汤。
郑灵公时期,楚国进献了一只非常大的巨鼋,一种类似于鳖的淡水爬行动物,而楚人献鼋的目的也很简单,表面是为了讨好郑国,但其实未必。
穆公晚年推行的是亲晋,其继位者也不太可能会亲近楚国,至于郑国与楚国之间,楚人献鼋前没多久还发动了对郑国的征伐,双方的关系可谓跌落谷底,这种情况下,楚人献鼋的目的不可能只是所谓的讨好,试探与诡计的可能性更大。
成语"染指于鼎"源于郑灵公之死,这个成语告诫后人不可随意沾取非分利益,纵然是口腹之欲,如果放纵它,也会酿成杀身之祸!郑灵公杀鼋款待群臣,唯独不给公子宋分食鼋汤,受辱的公子宋以指沾鼎,然后口吮食指而去。郑灵公与公子宋因这点小事,相互之间产生了不共戴天之仇,彼此皆生了杀心,公子宋先发制人,兵变杀死了郑灵公。
郑灵公继位之后,楚国送来大鼋一只,以示祝贺!郑灵公打算将大鼋炖成肉汤,款待群臣,与众同乐,以收人心,因此秘而不宣,只是召集群臣大殿议事。郑国大夫公子宋与子家同去大殿面君,路上公子宋食指突然抖动,他就对子家说今天必有美食可享,享用美食之前他食指必拌。到了公室,见有大厨正在宰杀大鼋,公子宋与子家相视而笑,这一幕恰好被郑灵公撞见。
郑灵公问两位大臣为何欢笑,公子宋说路上食指抖动,必有美食可享,如今见宰杀大鼋,可见有甲鱼汤喝!郑灵公暗恨公子宋未卜先知,就打算羞辱公子宋一番,让他以后不要再“未卜先知”。大宴会上,群臣皆有大鼋肉汤喝,唯独公子宋没有,这种侮辱伤害了公子宋的自尊心。他大步向前,以指沾鼎,再以口吮指,然后愤愤而去;此举冒犯了郑灵公的尊严,他结公子宋产生了杀心。
不久公子宋邀请子家共同诛灭郑灵公,子家不愿意弑君,公子宋说你不跟我反叛,我就给郑灵公说你要造反。子家害怕公子宋,于是两人联合叛乱,在乱战中砍死了郑灵公,并扶立郑灵公的弟弟为国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曲沃盘桃树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曲沃盘桃树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