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丰县卖桃树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丰县卖桃树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0年小麦产量普遍减产,到底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今年小麦普遍减产,我认为主要原因:一是积温不够。去年小麦播种期,较往年推迟了十天左右,整个生育期积温不够,光照不足。二是”倒春寒”。今年三月初到四月多次冷空气南下,影响了小麦分蘖拨节,减少了幼穗分化和成穂率降低。三是防疫期间,影响了田间管理。渍害、病害、虫害,危害了小麦正常生长。四是遭遇”干热风”。小麦”乳熟期”到”腊熟期”,特别是后期,多次刮西南风,造成小麦”高温逼熟”,致使”千粒重”下降。农作物产量是由穗数、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构成的,其中某一项减少,都会影响产量。因此,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认为:造成今年小麦减产的原因,是积温不够,田管不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影响,造成穗数不足,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所致。因各地气候、品种、播种期等情况有所不同,故此分析仅供参考。
对这个问题看了头条网友青田视野的回答,觉的很好,基本赞同她的观点。这里我想再补充几点。一是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对粮食形势,粮食安全沒有引起足够重視。粮食是每人每天都要均衡消耗的生存必须品,离开人均占有量去讲总产量毫无意义。国际上公认粮食过关线为人均五百公斤,而且仅将谷物类计作粮食。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国粮食生产就不难看出,即是我们将大豆与薯类也作粮食,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今年两会代表提出了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问题。二是农田加强菅理不够,三是今年冬季气候忽冷忽热不正常,四是粮价偏低。
上述是今年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只谈一点意见。解决粮价偏低问题。粮价不仅涉及到农民生产的粮食,还影响全民吃饭问题。国家出台政策,直补售粮和多售粮农民手里,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
要我说,2020年小麦普遍减产,主要是受***肺炎的影响,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不经意间捅破了这道薄薄的窗户纸。
从有关数据和新闻中我们了解到,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至今40余年,我国粮食产量几乎连年丰收,年年再创历史新高,从最初的2亿多吨一路高歌,增至目前的6.6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多公斤,大大超出了联合国世界粮食***署公布的粮食安全标准,农民安居乐业。
实际上我们看到,2000年前后城镇化加速,房地产起飞,粮食价格长期稳定,一斤粮食的价格甚至抵不上一瓶矿泉水,农民种地勉强糊口,想要发家难上加难,于是兴起了务工潮。城郊的土地盖了楼,平原的土地植了树,边远地区的土地大量荒芜,国家年进口粮食迅速飙升至1亿余吨。
***疫情爆发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纷纷实施粮食管制措施,国内粮食价格闻风而涨,纸里包不住火,适时传来今年小麦普遍减产的消息。
关于今年小麦生产情况是需要实地调研之后才能得出是否增产、减产的。
目前,湖北已经确定是减产30%左右,特别是前期因干旱而提前收割的小麦,产量更低;安徽根据调研的结果来看,800斤左右的居多,低于700斤的反而不多,也有保持1000斤正常单产的,应该算是一个略次于正常年景产量的一年;江苏地区目前从产区获得消息来看,应该属于正常年景;河南南部南阳以南地区,今年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减产,减产幅度预计在20%左右。
综合来看,河南以南地区,包括安徽、湖北、江苏等省,今年的小麦产量减产压力很大,综合预估在10-20%之间,小麦容重不高,但今年的旱情也使得这些区域的小麦赤霉病大大低于往年。
以上是偏南小麦种植区的小麦生产情况,主体是旱情影响,而在北方小麦产期,目前反馈的消息来看,可能是一个略有减产的年份。
北方今年小麦主要的危害在于早期的倒春寒,以及今年的一些病虫害较为严峻。不过,今年很多地区都是提前做好了农业喷洒工作,将病虫害还的威胁已经降到了最低。
截止目前为止,北方小麦还处于生长期,这几天的天气因素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不利天气的影响,北方有可能是一个较正常年景偏差一些的年份,总体产量减幅不会很大。
之所以目前网上很多关于小麦减产的信息,一是主流媒体常年的丰产论调,在没有深入一线求实的背景下已经显得有些苍白;二是每年湖北、河南南部、安徽等地小麦都是提前上市,而正好今年这些局部地区小麦的长势并不好,在网络媒体的传播下,给人造成一种全国大面积减产的消息。
但实际上,从我们目前现货市场来看,小麦价格当前有节节走低的概率。
总体而言,对于国内小麦普麦市场大幅减产的论调是不靠谱的,但这几年小麦产量总体下行是我们可以预估到的,加上物价上行的背景下,小麦价格其实面临着一个向上调整的预期,特别是在优质麦市场,今年前四个月我国小麦进口大量增长,就说明国内优质麦供应紧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丰县卖桃树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丰县卖桃树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