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桃树苗招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桃树苗招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育部、财政部将招募退休教师到农村讲学,你怎么看?
【文轩阁】观点:此举是又一种“想当然的好事”,短时间对缓解教师队伍短缺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近两天,部里的“银铃***”的“新举措”的确很吸引人眼球。但是作为在一线的老师,很多人保留自己的看法。
01、《银龄讲学***实施方案》介绍
近日,两部联合印发《银龄讲学***实施方案》,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发挥优秀退休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据了解,2018―2020年***招募10000名讲学教师。其中,2018年,首先在河北、江西、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甘肃、青海中西部8个省份实施,招募1800名讲学教师, 今年秋季学期到位。
《银龄***》的目的是,帮助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缓解农村学校优秀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矛盾。
讲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讲学活动,同时也可根据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教学和管理等指导性工作。
据了解,经过批准的讲学教师,将按照年人均2万元标准发放工作经费,此项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省级可以提高工作经费补助标准。
我认为财政和教育部门聘请退休教师到农村支教是一项可行的过渡性措施。目前,正是城市化和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越是偏远落后地区,人心思变,文化青年向往城市,学生生源锐减,且不稳定,原来的学校合并,师资贫乏,且不具备现代教育素质。我参观过宜昌山区学校,不少希望小学己经荒废;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初中教數学的做不了一般试卷题,教化学的做不了实验,教英语的念不准音标;据了解他们大多受过正规教育或进修过,少数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只是临时的。但是,有能力的不是调升,就是甘愿去打工。据说在四川山区就不同了,基层学校,受过正规教育的教师,不愿去长期服务;坚守岗位的,又欠缺基本素质;年轻人需要传帮带。至于生活环境,如医疗、住房和交通等,正是人们不愿去的原因。这些地方,拿着三倍于聘用工资的退休金的老师们愿意去吗?他们的儿女放心吗?我建议,对应征人员要进行严格的体检,子女也要参与签协议,最好多聘请一些懂科技的复合性人士。
我觉得这一举措不可取:
第一,这些人不乏优秀老师、教研员、校长等,但这些人大多离开讲台很久了,要么只挂两节科学、政治课(还经常有理由让其他老师去上),在教学业务上能不能与时俱进不说,感觉最后会成为干话"专家",指手画脚,引其他老师反感。
第二,这些人是否带着目的来的(可增资、补贴…),还没实行不好说,但现在感觉城里老师到乡下交流就成了一块鸡肋。来交流的老师不是说没能力,但他们只呆一两年,目的就是拿一张评职称的门票,再加上有近万元的补贴(乡下到城里的只有三分之一不到),他们任课要优先安排,管理上对他们要优待,每天还要提前回家(往城里跑),不但教学带不了头,让学校管理人员都头疼。
第三,如果这些人到乡下来支教,那他们是领导,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老师呢?这个定位就有问题。如果作为领导,那一所学校就有两个太阳,很尴尬的。如果作为管理人员,他们有多久没站讲台了,多久没在农村呆了,真来管理农村老师和乡下的熊🐻孩子,尴尬的可能是他们了。如果作为普通老师,他们愿意吗?他们能接受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吗?
第四,他们年纪大了,有余热,要发挥余热是好事,但不要忘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老师不是医生,医生越老越吃香,老师越老越受学生、家长嫌弃。
当然,如果领导是派他们体察民情,如实反映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行使钦差之责,那就另当别论了。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教育是我的主业,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到农村讲学,发挥优秀老师的余热,看似不错的***。
细细琢磨,我心中有几个疑问:
1、能否招募到老教师?
这个问题可能我多虑了。
我接触过不少的退休教师,对他们的心态有所了解。
在讲台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对教育几乎都是有感情的。
然而,退休后依然对讲台热情高涨的老人,并不多见。
除了用行政命令,为了每年两万的讲学补助,要让老教师自愿去农村讲学,人数恐怕不多。
如果不是心甘情愿的去讲学,那就意义不大,也太难为老人家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桃树苗招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桃树苗招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