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五指毛桃玉竹土茯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五指毛桃玉竹土茯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土茯苓煲汤可以喝吗?
所谓“湿气生,百病生”,对于广东地区的老百姓而言,祛湿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而人们一提起“祛湿”时必然会联系起“低配版”的红豆与薏苡仁。但作为广东人,怎么可能自考红豆薏米祛湿呢?
现在是时候给大家换个“高配版”的祛湿汤!说到汤,那么不得不说一下广东。广东的饮食文化,最执着最著名莫过于广东的靓汤了,在广东有那么一句“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深刻的表达出了广东人爱喝汤的习惯。
尝鲜的不妨试试广东很经典的“土茯苓牛大力赤小豆骨头汤”。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土茯苓和牛大力这三个中药。
土茯苓,和大家所认识的茯苓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土”字的区别,茯苓与土茯苓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中药材,其功效也不同。
土茯苓又称为红土苓、冷饭团、硬饭头,土萆薢、山牛、土苓、山硬硬、饭团根等,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它药性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
土茯苓入药的常用量一般控制在15~50g。
牛大力,又称为猪脚笠、山莲藕、金钟根、倒吊金钟、大力薯,来源于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入药部位在根。
它药性平,味甘。归肾、肺经。具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清热解毒,通便的功效。
牛大力入药的常用量一般控制在30~60g。
土茯苓又名禹余粮、仙遗粮、过山龙、冷饭团,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其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是清热祛湿,泄浊解毒的常用中药。《本草纲目》始有土茯苓之名,并特别提到可治杨梅毒疮,现代广泛应用于各种湿热病症。并常用于食疗保健中,如广东地处湿热气候,人们喜欢用土茯苓煲乌龟,或者制成龟苓膏,有滋阴清热的功效。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梅毒、淋浊带下、肢体拘挛、***瘙痒、脚气、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用时忌茶。
现代研究:土茯苓主要化学成分有糖类、有机酸类、苯丙素类、黄酮和黄酮苷类、甾醇类、皂苷类及挥发油等。具有抗肿瘤、利尿、镇痛、抗菌、抗***、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缓解汞中毒及拮抗棉酚毒性等作用。
《救荒本草》云其可以代粮,长期服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凡湿热之体或湿热气候下,可每次用干品30~60g,加入适量鱼、肉类、骨头等煲汤,具有祛湿解毒的功效,老少皆可饮用。若阴虚者可用土茯苓煲乌龟,能滋阴清热解毒,既扶正又祛邪,可治疗疮疡肿毒。因其有抗肿瘤作用,尤其适合阴虚有邪的肿瘤患者饮用。
临床应用:
生地土茯苓汤有滋阴祛湿的功效,土茯苓有解毒散结,祛风通络有利水渗湿、健脾调中之效而生地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和猪肉煲,喝汤吃肉,可以祛湿,可以凉血既有药用功效,更能滋补身体土伏苓不像其他药材,它没有浓重的药材味道,所以一般人都容易接受.
做法如下:
食材:猪骨头500克,生地50克,土茯苓50克,蜜枣1颗,薏米30克,眉豆50克,盐适量
1、猪骨斩大块,其他食材称量好。
3、接着冲洗过的土茯苓。
4、加入一颗蜜枣,这是为了让汤水带着一股清甜味。
5、猪骨头焯水洗净,放入锅中。
6、盖好盖子,开大火,锅开后,转小火继续煲2小时。
7、当汤煲至100分钟时,把生地切片加入,继续煲20分钟即可。
很多人看到土茯苓这位中药的名词,以为跟大家熟知的“茯苓”一样,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渗湿、养心安神的功效的中药。虽然两者名字相似,但是功效和用途却大相径庭。土茯苓不是一味补药,名字虽土,功效却不简单。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土茯苓虽土,但是并没有毒性,是可以煲汤喝,具有很好的清除人体湿热之邪以及身体因火热湿气毒邪所致的毒疮、淋证、痈肿等疾病,也就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皮肤感染、痤疮、尿路感染等疾病,在皮肤病领域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别称】冷饭团、仙遗粮、白余粉、刺猪苓、山地粟等。
【中药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肝、胃经。
土茯苓煲汤是可以喝的。土茯苓煲汤具有广东特色。广东的气候湿热。春天广东人会煲各种祛湿的汤水,土茯苓煲汤就是其中的一种。土茯苓可以搭配各种食材,土茯苓大骨汤深受大家的喜爱。
土茯苓大骨汤:大骨一斤。土茯苓适量(我们一般都是新鲜的土茯苓)、盐
做法:买回来的大骨,剁成块状。冷水下锅焯水捞出来,清洗干净滤干水备用。
新鲜的土茯苓洗干净,切成片状。
把骨头倒入砂锅,加入土茯苓。加入足量的水。大火烧开改成小火慢炖。期间有白色泡沫浮起来,把白色泡沫捞出来。大概炖2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了。加入适量的盐就可以食用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五指毛桃玉竹土茯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五指毛桃玉竹土茯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